瞭望东方周刊2024年5月-数字化让非遗“潮”起来
        通过数字藏品,人们能够随时随地、360度地“拥有”一件非遗艺术品,甚至连其成型的过程也能一览无余,这种体验是站在博物馆的展示柜前不能获得的。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史佳庆 编辑顾佳贇
        近年来,传统非遗技艺与数字科技实现了深度融合,一批年轻的非遗传承人通过创新实践,推动非遗作品与现代审美“无缝对接”,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活态传承注入了新动力。
郎佳子彧作品《三英战吕布》
        近年来,传统非遗技艺与数字科技实现了深度融合,一批年轻的非遗传承人通过创新实践,推动非遗作品与现代审美“无缝对接”,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活态传承注入了新动力。
“面人郎”的指尖世界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桀骜不驯的哪吒、“封神CP”殷寿与妲己、可爱的“冰墩墩”、帅酷的灌篮高手……活灵活现的面塑作品通过短视频平台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这些作品都出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之手。
        “95后”郎佳子彧自幼受家庭熏陶,三岁随父亲郎志春学艺,至今已20多年。为了更好地传承面塑技艺,他用了三年时间在北京大学攻读美术专业,系统学习艺术理论。他认为,“旧”即是“新”,正因有创新,才使得老传统经久不衰,二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2023年初,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的资助下,郎佳子彧带领团队开始了“面人郎”的数字化探索。
        2023年12月2日,在中央民族大学举办的“文化遗产法治论坛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跨学科对话”学术研讨会上,面人作品《司马光砸缸》的3D模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众人面前:作品中的几个人物高度只有3厘米,但神态栩栩如生,奔跑的孩童身着红衣,衣服纹路清晰,辫子高高扬起,一脸慌张。
        “《司马光砸缸》这个作品是我爷爷郎绍安在1930年,也就是他21岁时做的。这是我家现在保存的历史最久远的作品。作品大小与我们日常使用的纸杯差不多,四个人物都是在纸杯大小的空间里完成的。”郎佳子彧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郎佳子彧介绍,面塑作品受限于材料的物理性质,很难长期保存,一些传统技法有失传危险。“现在我通过3D建模等方式,将作品进行数字化存储。只要数据在,老艺人的作品就能永远保存,还可以通过各种移动端口分享给更多人欣赏。”
        “扫描面塑作品,我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原作品尺寸太小,因此在复刻爷爷的代表作《三英战吕布》时,我先做了一个等比例放大版本,然后才得到了清晰完整的3D扫描数据。”郎佳子彧说。
以实现有效数字化。
        为了让面塑顺利“数字化”,郎佳子彧还创新改变了一些制作流程。比如,角色手握的兵器,老艺人都是制作完成后直接组合,现在为了方便细节扫描,需要提前预留手部握兵器的位置,风干后再放回到角色手里。“此外,由于待扫描的‘零件’做出来不能立即安装并固定于沙盘场景中,所有人物的动作、神态都要预先在脑海中构思成熟。这对我复刻的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完成《三英战吕布》的复刻与数字化,我花费了整整30天。”郎佳子彧说。
        除了数字化存储外,郎佳子彧还对数字化传播非遗文化的应用场景作了很多思考。2023年,他在北京举办了“百年散步——面人郎家族艺术展”,结合数字化技术展现了“面人郎”的百年变迁。与参展观众交流后,他发现,要让年轻一代接受、喜欢传统技艺,就要创造更多场景,让传统技艺主动满足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方式。
        “新题材老手艺”和“老题材新做法”是郎佳子彧让面塑艺术吸引年轻人的两大法宝。他捏出了以《山海经》为蓝本的《山海经之火神祝融》,向科比致敬的《科比名人堂》,以动漫人物为原型的《雄狮少年》,还捏出了与祖父作品《三百六十行》呼应的《新三十六行》……不仅如此,他的面塑作品还紧密链接时事新闻、体育、时尚等等。如今,在全平台,他已成了拥有240多万粉丝的网红博主。
让AI学习皮影染色
        一道光影,穿越时光,将皮影戏的艺术魅力传承至今。急促的鼓点和清脆的锣声交织响起,唐僧骑白马亮相在众人眼前。“哎呀,这是为何事啊?”“那是唐僧……”随着剧情推进,李娟的声音在唐僧和妖精之间流畅切换。台下参加研学的孩子被地道的“济南味”台词不断逗乐。
        “85后”李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济南皮影戏的第五代传承人。从懂事起,她就跟着爷爷学习皮影。十多年来,李娟将皮影引进课堂,引进博物馆,将中国的孝文化、寓言故事等融入皮影中,创作了丰富多彩的皮影故事,目前还在多个学校开设了皮影课程,深受孩子们欢迎。
        2021年,李娟与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合作,推出“AI数字皮影”系列数字藏品。该系列藏品借助AI(人工智能)技术模拟济南皮影特有的渲染涂色技法,完成了对皮影戏《西游记》剧目中七个主要角色头像的配色。

        “刚开始决定做AI数字皮影,我对做哪个形象一时没有头绪。家里世世代代都演皮影戏《西游记》,在演出反馈中我也感觉西游记的受众最广泛,于是选择将西游记的人物形象进行二次加工,做出一款年轻人喜爱的炫酷造型。然后训练AI对传统皮影上色技艺和剧目角色视觉形象进行自主学习,模拟渲染涂色行为,最终使AI自主完成对每个形象的色彩创作,呈现出数字技术与国潮文化的跨界。”李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李娟介绍,“国潮西游记001-007号作品”是比较现代化的,其中大部分为首次公开亮相,适合当代年轻人的品味。作为非遗文化传承的创新方式,该系列数字藏品于2022年1月份上线便引发广泛关注。“5分钟内,7000份瞬间抢光,这是年轻人喜欢传统艺术、喜欢皮影的实实在在的表达。”李娟说。
        在李娟的带领下,济南皮影还在文旅融合、非遗进校园、文创开发等领域实现了活态传承。她设计了200余种文创产品,包括皮影小夜灯、胸针、簪花、挂件等,还与首家“肯德基皮影文化主题餐厅”进行了合作。“皮影+剧场”“皮影+民宿”……济南皮影不但走进了国内各地社区、景区、展馆,还远赴世界20多个国家讲述中国非遗文化的故事。
最近,李娟正在进行《八仙过海》作品的二次创作。“我又改良了一些传统的风格,这次作品会非常时尚。”李娟说。
水印版画“藏”进手机里
        “作品《一团和气》是杭州十竹斋第一次试水非遗数字藏品拍卖,5000件藏品,每件200元,一下就被‘秒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木版水印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杭州十竹斋艺术馆馆长魏立中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数字藏品线上销售打开了木版水印作品闯市场的新渠道,“这是对中国木版水印技艺的肯定,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要传承和发扬这一珍贵非遗技艺的信心” 。

        魏立中介绍,木版水印的专业学名是“古代彩色版画印刷术”,顾名思义,在木版上雕刻,然后印在传统宣纸上,这是中国特有的版画制作技艺。日本浮世绘的版画技艺就是源自中国。
        魏立中自幼学习绘画,1990年进入浙江美术学院绘画专业学习。在魏立中看来,即使是刻印、复制传统作品,也不能简单地照搬,而是要从题材的选择开始,搜集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调研、拜访专家学者,把作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考虑周全。
        “2022年3月初,文化圈的朋友第一次找过来,告诉我可以将作品做成数字藏品。和几家数字藏品公司商谈后,我签署了授权书,决定一试。半个月后,我发现,原来木版水印大有受众。”魏立中说,“非遗传承人首先要养活自己,这是非常现实的事。如何用手艺获得收益,积累一批消费者,对老一辈传承人而言很不容易。如今的数藏平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传承人有好作品,平台有技术和运营人员,一个传承人可以把几十年积累的作品进行数字化包装,原件依然放在博物馆里,而数字藏品一经发售,数量就可能高达几万份。”
        “通过数字藏品,人们能够随时随地、360度地‘拥有’一件非遗艺术品,甚至连其成型的过程也能一览无余,这种体验是站在博物馆的展示柜前不能获得的。比如,对于希望孩子了解传统文化的家长来说,无需亲自到访实地,打开手机就能与孩子一起欣赏一件3D非遗电子艺术品。传承文化遗产的首要步骤就是认识和了解,而数字藏品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高效形式。”魏立中说。
        如何用古老的技艺来表现今天的美好生活,是魏立中正在思考的问题。“木版水印是一种印刷术,今天如果用它来印书,就不怎么合适了,但我们可以用它来创作符合当代年轻人审美的水印版画。保护遗产的目的不仅在于向后人展示前人的足迹,更在于为后人提供灵感和参考,引导后人去思考未来的道路。”
        数字化让非遗“返老还童”
        如何拥抱数字化,让非遗焕发“年轻态”,不仅是许多传承人正在努力的事业,也是各地相关部门和企业积极探索的方向。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致力于“以数字化赋能大运河非遗传承保护”。2023年,大运河数字文献馆、大运河数字影像馆、浙江省大运河紫檀博物馆相继投用,通过数字化技术、新媒体装置,让运河文化“活起来”“动起来”,呈现出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开展的“南京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展示”项目,以“ZHI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展示平台为基础,对南京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进行数字转化及虚拟展示,对绒花、金箔、云锦等三项非遗工艺进行深度文化梳理。
依文集团立足苗族刺绣传承人和国际设计师资源,搭建了“绣娘数据库”和“全球设计师空间”。以此为基础,依文集团建立了拥有1600多名设计师、8000多个民族传统纹样的数据库,来自全球的设计师可以通过这个庞大的数据库,超越时空限制与绣娘实现“合作”。77岁的苗族刺绣传承人潘玉珍和她的绣品已经成为国际时尚舞台的常客,为传统刺绣与全球时尚产业的结合带来了新的可能。
        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会长常月红认为,目前,我国非遗数字化工作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成效:提高了非遗的可及性和普及性,通过线上展览和数字博物馆等平台,让公众更容易接触和了解非遗;提升了非遗的保护和记录效率,精准记录和存储项目细节,防止知识和技艺的丢失;提供了非遗的创新途径,还帮助一些非遗项目开发了新的商业模式。
       常月红建议,数字化过程中要重视保持非遗文化的原汁原味,防止过度商业化或失真。同时,要加强技术和资源的普及,确保各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能够获得必要的技术和资源支持,以实现非遗文化的有效数字化。
      “数字化技术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方式,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具有深远影响和积极意义。作为传承人,我们要积极拥抱数字化技术。”郎佳子彧说。
分享到
推荐新闻

华夏文化促进会召开四届一次理事会 李小琳当选主席

在召开的华夏文化促进会四届一次理事会上,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原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琳当选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席。李小琳是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张华夏、周鹏、常月红等当选副会长。

第四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天津举行

(来自文旅中国报道)近日,第四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木版年画专场在天津举行。本次专场以中国木版年画的整体视野为出发点,聚焦杨柳青、桃花坞、凤翔、朱仙镇、杨家埠等多个主要年画流派,深入探讨其文化内涵、传承路径与创新思路。

人民日报海外版-构建科学的非遗价值评估体系

编者按:华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在2024.12.13出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对构建科学的非遗价值评估体系做了论述。

加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认同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在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评选上,可以考虑让认同中华文化的外国友人,经过学习、培训、考核,也能成为这些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既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开放包容,又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瞭望东方周刊2024年5月-数字化让非遗“潮”起来

近年来,传统非遗技艺与数字科技实现了深度融合,一批年轻的非遗传承人通过创新实践,推动非遗作品与现代审美“无缝对接”,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活态传承注入了新动力。

中国文化报-非遗数字化让老手艺“活”起来、传下去

数字化过程中要重视保持非遗的原汁原味和延续其文化内涵,防止过度商业化或失真。同时,加强技术和资源的普及,以确保各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能够获得必要的技术和资源支持。

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品牌新标识正式启用

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新logo正式启用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近日,由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关于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召开的通知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将于2023年7月16日在北京友谊宾馆聚英厅召开。本活动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金火炬”杯全国书法作品展览征稿日前在京启动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当前文艺创作,推动中国非遗事业传承、发展和创新,以书法形式传播推广,通过以非遗促进非遗,实现非遗项目间融合创新发展,特举办书法作品展。

常月红参加“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论坛

为庆祝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5周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高端学术论坛,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国际视野和本土探索。

常月红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开题报告会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周晓英教授主持的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文化遗产智慧数据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项目号:21&ZD335)”开题报告会以线上形式举行。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茶文化专场举行

中国茶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地理界限,其独特的香气深入万里。茶文化不仅体现在茶的种植、加工和品饮,更在于茶中所蕴藏的哲学、美学和生活态度。茶的文化价值成为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纽带。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古文物修复专场举行

古文物修复技艺专场旨在通过修复成果的展览,修复技术和修复材料展示,保护案例分析,修复与保护成果交流等内容,探索新时代该领域标准建立的路径及人才培养模式。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从文化差异中找到共情 非遗国际传播须有温度有态度

中新网北京5月24日电 (记者 应妮)“在对外文化宣介工作中,不必拘泥于世界奇迹或国之瑰宝,应该既有阳春白雪又有柴米油盐,小处着眼也可以大处落脚,文化差异中仍然能够找到文化共情。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器乐专场举行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器乐专场在北京星海钢琴集团会议中心举行,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非遗数字化专场举行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非遗数字化专场在北京中国收藏会馆举行,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古琴艺术专场举行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古琴艺术专场在北京紫霞琴院举行,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第二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兴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热潮。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不是孤芳自赏,而是积极融入到国际非遗保护工作当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举行

2019年12月12日,“论非遗辉煌成就 展非遗美好未来——中国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举行。200余位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传承人、从业人士齐聚一堂,共襄盛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体系研究”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

由常月红会长担任首席专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体系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批准,将围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体系理论框架建立及标准制定实践展开。

我会非遗分会主题学术活动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批准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批准。由常月红会长担任论坛主席。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北京建筑大学开展中华剪纸项目

2020年1月9日,中华剪纸艺术项目负责人、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希岗为华夏文化促进会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颁发北京建筑大学现代剪纸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聘书。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华夏培训认证体系在京启动

2019年12月30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华夏培训认证体系启动发布会举行,发布会由华夏文化促进会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主持,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华夏培训认证体系顾问苏旭做了详细说明。

常月红获得2019年度中国非遗传承功勋模范人物勋章

2019年12月12日上午,“论非遗辉煌成就 展非遗美好未来——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京隆重举行。200余位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等齐聚一堂,成为这个岁末非遗领域的一大盛事。

纪念刘新吾诞辰暨传统武术盘破门发展研讨会圆满结束

由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主办,成都盘破门武术研究会协办,北京天元利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办 “纪念刘新吾诞辰110周年暨传统武术盘破门发展研讨会”,2019年10月20日举行。

常月红应邀出席在洛杉矶举行的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2019年6月2日,2019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在洛杉矶比华利市政府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济济一堂,共同探讨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现状及未来前瞻。论坛由美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比华利山历史学会和当地相关组织共同发起举办。

华夏文化促进会聘爱尔兰前总理Bertie Ahern出任荣誉主席

2019年6月30日爱尔兰前总理Bertie Ahern(伯蒂.埃亨)正式从华夏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周鹏先生接过了聘书,受邀成为华夏文化促进会荣誉主席。这是华夏文化促进会在连接国际资源,打造文化出海、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大举措。

常月红受聘出任《中国收藏》编委及非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2019年7月19日,常月红会长受聘出任《中国收藏》杂志编委及《中国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商报集团总经理、《中国收藏》杂志创始人兼编辑委员会主任徐舰先生、《中国收藏》杂志社长陈念女士分别向常月红颁发了聘任书。

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在京成立

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于二O一九年八月一日在北京华夏文化大厦正式成立,分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推进又多了一支生力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会长由华夏文化促进会会长助理、非遗艺术家常月红先生兼任。